13958422526

产品应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应用

智能穿戴应用

更新时间:2025-08-02点击次数:

红外对管是由红外发射管(发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和红外接收管(接收红外光并转化为电信号)组成的配对元件,因其体积小、功耗低、响应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中,用于检测生理参数、运动状态及佩戴状态等。以下从原理和应用两方面详细说明:

一、红外对管在智能穿戴中的工作原理

红外对管的核心逻辑是 “发射 - 接收 - 信号转化”:


  1. 发射端:红外发射管(通常为红外 LED)发出特定波长(常见 700-1000nm)的红外线,该波长的红外光可穿透皮肤表层,到达毛细血管层,且对人体组织安全性高。
  2. 接收端:红外接收管(通常为光电二极管或光电三极管)接收经人体组织(或环境)反射 / 透射的红外光,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流或电压)。
  3. 信号处理: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控芯片对电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模数转换(ADC)后,结合算法分析信号变化,最终转化为可量化的生理或运动数据。

二、红外对管在智能穿戴中的典型应用

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手环、运动眼镜等)中,红外对管的应用集中在生理参数监测佩戴状态检测运动行为识别三大类,具体如下:

1. 心率监测(核心应用)

  • 原理: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尤其是氧合血红蛋白)会吸收红外光,且吸收量随心脏搏动周期性变化:
    • 心脏收缩时,外周血管血流量骤增,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吸收的红外光增多,接收管接收到的光强减弱
    • 心脏舒张时,血流量减少,吸收的红外光减少,接收管接收到的光强增强
      这种周期性的光强变化经算法处理后,即可转化为心率数值(次 / 分钟)。
  • 优势:相比 ECG(心电图)传感器,红外对管无需电极接触,仅需贴近皮肤即可检测,更适合日常穿戴。

2. 血氧饱和度(SpO₂)监测

  • 原理:氧合血红蛋白(HbO₂)和脱氧血红蛋白(Hb)对红外光(900-1000nm) 和红光(600-700nm) 的吸收能力差异显著:
    • 脱氧血红蛋白对红光吸收更强,对红外光吸收较弱;
    • 氧合血红蛋白对红外光吸收更强,对红光吸收较弱。
      智能穿戴设备中,红外对管(搭配红光发射管)通过检测两种波长光的吸收比例,结合公式计算血氧饱和度(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比)。
  • 场景:运动时(如登山、长跑)监测血氧,避免缺氧;睡眠时监测呼吸暂停风险。

3. 睡眠监测(辅助判断)

  • 原理: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和体动信息:
    • 红外对管提供的心率数据可反映自主神经活动(如深睡时心率偏低且稳定,浅睡时波动较大);
    • 同时,红外光被肢体遮挡的频率变化(配合加速度传感器)可判断体动强度(如翻身次数)。
      两者结合可区分睡眠阶段(浅睡、深睡、REM 睡眠)。

4. 佩戴状态检测(节能与安全)

  • 原理:通过红外对管判断设备是否贴近皮肤:
    • 佩戴时,皮肤会吸收大部分红外光,接收管仅能收到微弱信号;
    • 摘下后,红外光无遮挡(或被空气 / 衣物反射),接收管信号增强。
  • 应用:设备摘下后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如关闭心率监测),延长续航;或触发锁屏(防止误触)。

5. 运动行为识别(提升精度)

  • 原理:红外对管可辅助加速度传感器判断运动类型:
    • 跑步时,手臂摆动会周期性遮挡红外光,接收信号呈现高频波动;
    • 骑行时,手臂相对稳定,信号波动平缓。
      结合运动频率和幅度,可更精准识别运动模式(如走路、游泳、骑行)。

三、技术优势与挑战

  • 优势
    • 体积小(直径通常<3mm),适合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 功耗低(发射电流仅几毫安),对续航影响小;
    • 成本低,易于大规模量产。
  • 挑战
    • 易受环境光干扰(如阳光中的红外成分),需通过 “调制红外光”(特定频率发射,接收端仅响应该频率)或遮光设计解决;
    • 皮肤出汗、毛发浓密可能导致信号不稳定,需算法优化(如动态滤波)。

总结

红外对管凭借 “发射 - 接收” 的简单原理,在智能穿戴设备中承担了生理监测(心率、血氧)、状态识别(佩戴、运动)等核心功能,是小型化、低功耗场景下的理想传感器方案。随着算法优化,其检测精度还在持续提升,未来可能在健康预警(如心律失常)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扫码加微信,了解最新动态

网站二维码
13958422526

Copyright © 广州市芯光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