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对管是由红外发射管(发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和红外接收管(接收红外光并转化为电信号)组成的配对元件,因其体积小、功耗低、响应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中,用于检测生理参数、运动状态及佩戴状态等。以下从原理和应用两方面详细说明:
红外对管的核心逻辑是 “发射 - 接收 - 信号转化”:
- 发射端:红外发射管(通常为红外 LED)发出特定波长(常见 700-1000nm)的红外线,该波长的红外光可穿透皮肤表层,到达毛细血管层,且对人体组织安全性高。
- 接收端:红外接收管(通常为光电二极管或光电三极管)接收经人体组织(或环境)反射 / 透射的红外光,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流或电压)。
- 信号处理:智能穿戴设备的主控芯片对电信号进行滤波、放大、模数转换(ADC)后,结合算法分析信号变化,最终转化为可量化的生理或运动数据。
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手环、运动眼镜等)中,红外对管的应用集中在生理参数监测、佩戴状态检测和运动行为识别三大类,具体如下:
- 原理: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和体动信息:
- 红外对管提供的心率数据可反映自主神经活动(如深睡时心率偏低且稳定,浅睡时波动较大);
- 同时,红外光被肢体遮挡的频率变化(配合加速度传感器)可判断体动强度(如翻身次数)。
两者结合可区分睡眠阶段(浅睡、深睡、REM 睡眠)。
- 原理:通过红外对管判断设备是否贴近皮肤:
- 佩戴时,皮肤会吸收大部分红外光,接收管仅能收到微弱信号;
- 摘下后,红外光无遮挡(或被空气 / 衣物反射),接收管信号增强。
- 应用:设备摘下后自动进入低功耗模式(如关闭心率监测),延长续航;或触发锁屏(防止误触)。
- 原理:红外对管可辅助加速度传感器判断运动类型:
- 跑步时,手臂摆动会周期性遮挡红外光,接收信号呈现高频波动;
- 骑行时,手臂相对稳定,信号波动平缓。
结合运动频率和幅度,可更精准识别运动模式(如走路、游泳、骑行)。
优势:
- 体积小(直径通常<3mm),适合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 功耗低(发射电流仅几毫安),对续航影响小;
- 成本低,易于大规模量产。
挑战:
- 易受环境光干扰(如阳光中的红外成分),需通过 “调制红外光”(特定频率发射,接收端仅响应该频率)或遮光设计解决;
- 皮肤出汗、毛发浓密可能导致信号不稳定,需算法优化(如动态滤波)。
红外对管凭借 “发射 - 接收” 的简单原理,在智能穿戴设备中承担了生理监测(心率、血氧)、状态识别(佩戴、运动)等核心功能,是小型化、低功耗场景下的理想传感器方案。随着算法优化,其检测精度还在持续提升,未来可能在健康预警(如心律失常)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