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对管是由红外发射管(发光二极管,LED)和红外接收管(光电二极管或三极管)组成的配对元件,其核心功能是通过 “发射 - 接收” 红外线光路的通断来实现物体检测。在触摸屏中,红外对管通过构建纵横交错的红外线矩阵,实现对触摸位置的精准定位,是红外触摸屏的核心技术组件。
红外触摸屏的核心是利用红外对管在屏幕四周形成密集的红外线检测网络,通过遮挡信号判断触摸位置。具体原理可分为以下 3 个步骤:
硬件布置:在触摸屏的上下边缘(或左右边缘)安装一排红外发射管,对应在左右边缘(或上下边缘)安装同数量的红外接收管。例如:
- 屏幕上边缘的发射管与下边缘的接收管一一对应,形成垂直方向(Y 轴)的红外线阵列(纵向光路);
- 屏幕左边缘的发射管与右边缘的接收管一一对应,形成水平方向(X 轴)的红外线阵列(横向光路)。
这些纵横交错的红外线会在屏幕表面形成一张密集的 “光网”,覆盖整个触摸区域。
光路特性:红外发射管发射特定波长(通常为 850nm 或 940nm)的红外线,红外接收管则专门接收该波长的红外光(对可见光不敏感,避免环境光干扰)。在无触摸时,所有红外线光路均处于 “导通” 状态,接收管能稳定接收信号;当有物体(如手指、 stylus 笔)触摸屏幕时,会遮挡住对应位置的红外线,导致该光路的接收管 “断光”,输出信号发生变化。
当触摸发生时,控制器通过分析 “断光” 的光路信息,反向推导触摸坐标:
- X 轴定位:横向光路(水平方向)被遮挡时,控制器可确定触摸点的 X 坐标(左右位置)。例如,左边缘第 n 个发射管与右边缘第 n 个接收管的光路被挡,说明触摸点在该水平线上。
- Y 轴定位:纵向光路(垂直方向)被遮挡时,控制器可确定触摸点的 Y 坐标(上下位置)。例如,上边缘第 m 个发射管与下边缘第 m 个接收管的光路被挡,说明触摸点在该垂直线上。
- 坐标合成:X 轴和 Y 轴的交叉点即为触摸的精确位置(n,m),控制器将其转换为屏幕像素坐标,最终实现触摸指令的响应。
- 抗干扰设计:为避免环境光(如阳光、灯光中的红外成分)干扰,红外对管会采用特定波长(如 940nm),并通过接收管的滤光片过滤杂光,确保检测稳定性。
- 多点触摸实现:早期红外触摸屏仅支持单点触摸(单次遮挡只能确定一个坐标),现代技术通过优化红外对管的密度(如每厘米布置 2-4 对)和算法(如识别多个遮挡区域的几何关系),可支持 2-10 点甚至更多点的同时触摸。
红外触摸屏因依赖光路遮挡而非物理接触或电场变化,具有抗环境干扰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其应用场景与红外对管的特性深度绑定:
- 自助终端:如银行 ATM 机、商场查询机、地铁售票机等。红外对管不怕水、油污、灰尘,即使屏幕表面有污渍,只要不完全遮挡光路,仍能正常工作,适合高频率、多人群使用的场景。
- 工业控制屏:工厂车间的设备操作屏、数控机床控制面板等。工业环境中可能存在振动、高温或油污,红外对管的机械结构简单(无电容 / 电阻屏的薄膜或电极层),耐用性更强,故障率低。
- 电子白板:教室或会议室的互动白板。红外对管的检测范围可覆盖整个白板表面,支持用手指或专用笔书写,且 “无压力” 操作(无需按压屏幕),适合长时间教学使用;同时,白板表面可采用普通玻璃,成本低于电容屏。
- 大型显示设备:如展会的巨型触摸显示屏(尺寸可达数米)。红外对管的布置不受屏幕尺寸限制(仅需在边缘安装),而电容屏因电极层成本随尺寸呈指数增长,难以实现大尺寸应用。
- 户外设备:如户外广告屏、交通指挥终端。红外对管的光路抗强光能力较强(通过滤光片设计),即使在阳光下也能稳定检测触摸;而电容屏在高温或强光下易出现漂移,电阻屏则怕雨水渗透。
优点 | 缺点 |
---|
抗干扰性强:不怕水、油污、灰尘,适应恶劣环境 | 精度略低:受红外对管密度限制,单点定位精度通常为 1-3mm(电容屏可达 0.1mm) |
成本可控:无复杂电极层或薄膜,大尺寸屏幕成本优势明显 | 响应速度中等:光路检测需扫描全矩阵,响应时间约 10-50ms(电容屏约 1-5ms) |
耐用性高:无物理磨损(无按压或电场依赖),使用寿命可达 5-10 年 | 易受强光干扰:极端强光(如直射太阳光)可能穿透滤光片,导致误判 |
支持任意物体触摸(手指、笔、手套等),无需导电介质 | 边缘盲区:屏幕边缘的红外对管可能因安装角度问题,存在微小检测盲区 |
随着红外对管性能的提升(如更高的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算法优化(如动态校准光路偏移),现代红外触摸屏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已大幅提升,部分高端产品可接近电容屏体验。同时,红外对管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如红外 + 电容双模屏),正在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总之,红外对管通过 “光路检测” 这一简单原理,在触摸屏领域实现了对复杂环境和特殊需求的精准适配,成为触摸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