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Infrared,IR)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波长约 0.76-1000 微米),属于不可见光。因其具有直线传播、易被物体遮挡、热效应显著等特性,在智能家居中被广泛用于短距离通信、传感与控制,是成本低、技术成熟的核心技术之一。
一、红外线在智能家居中的核心原理
红外线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基于两大核心特性:红外通信原理和红外传感原理。
红外通信通过 “发射 - 接收 - 解码” 实现设备间的信号传递:
- 信号发射:设备(如遥控器、传感器)通过红外发射管(通常为 LED)发射特定波长(常见 940nm)的红外光,光信号中携带经过编码的指令(如 “开 / 关”“调温”)。
- 信号编码:不同设备(如电视、空调)的红外信号有专属编码规则(如 NEC、RC5 等协议),编码包含设备地址和指令信息,确保信号仅被目标设备识别(避免交叉控制)。
- 信号接收:目标设备的红外接收管(如光电二极管)接收红外光,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解码电路解析出指令并执行。
特性限制:红外信号为直线传播,易被墙体、家具等遮挡,因此通信需 “视距内”(或通过转发器扩展范围)。
基于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 的物理特性,红外传感器可通过检测红外线的强度、分布或变化实现传感功能:
- 热辐射检测:人体、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强度越强(如人体体温约 37℃,辐射峰值波长约 9.3 微米),传感器可通过红外强度判断物体存在或温度。
- 红外能量变化:当物体(如人体)移动时,红外辐射的空间分布会发生变化,传感器可通过检测这种变化触发响应(如开灯、报警)。
红外线在智能家居中覆盖 “控制、传感、安防” 三大场景,具体应用如下:
这是红外线最基础的应用,核心是通过红外信号实现设备的远程操控。
- 传统设备智能化改造:电视、空调、机顶盒等传统家电多依赖红外遥控器,智能家居系统可通过 “红外转发器” 将这些设备接入智能控制(如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
- 原理:红外转发器内置红外发射管和接收模块,先学习传统遥控器的红外编码,再通过 Wi-Fi / 蓝牙接收手机指令,将指令转换为对应红外信号发射给家电,实现 “非视距” 控制(解决传统遥控器需对准设备的问题)。
- 智能遥控器:集成多设备红外编码的万能遥控器(如小米万能遥控、BroadLink RM 系列),可通过一个设备控制电视、空调、窗帘等多个红外设备,支持定时、场景联动(如 “回家模式” 一键开启空调、灯光)。
利用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实现 “人来触发、人走关闭” 的自动化场景,核心设备是红外人体感应器。
- 智能灯光控制:在走廊、卫生间等区域安装红外感应器,当检测到人体红外辐射时,自动点亮灯光;人离开后(红外辐射消失),延迟关闭灯光,实现节能与便捷。
- 空调 / 新风联动:感应器检测到室内有人时,自动开启空调调节温度;无人时关闭或切换为节能模式,减少能源浪费。
- 原理:感应器内置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可检测 8-12 微米波长的红外辐射(人体辐射的主要波长),当人体移动导致红外辐射强度变化时,传感器输出电信号触发控制指令。
利用红外传感监测异常红外辐射变化,实现安全防护,典型设备包括红外探测器和红外幕帘。
- 红外入侵探测器:安装在室内角落,通过检测特定区域内的红外辐射变化(如人体闯入时的红外辐射)触发报警,常用于家庭安防系统(联动摄像头、声光报警)。
- 红外幕帘探测器:安装在门窗位置,发射扇形红外 “幕帘”,当物体(如人体)穿过幕帘遮挡红外信号时,立即触发报警,适合防护阳台、落地窗等区域(避免宠物误触)。
- 原理:通过红外发射管与接收管形成 “红外屏障”,当屏障被遮挡或红外辐射强度异常变化时,判定为入侵。
利用物体红外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实现非接触式测温,用于智能温控或环境监测。
- 智能温控器:通过红外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环境温度(而非接触式测量,避免设备自身发热影响精度),联动空调 / 地暖调节温度至设定值。
- 厨房安全监测:安装在燃气灶附近的红外传感器,实时检测火焰红外辐射强度,若发现异常高温(如干烧),自动关闭燃气阀并报警。
- 红外手势控制:部分高端智能设备(如智能镜子、投影仪)支持红外手势识别,通过检测手部遮挡红外光束的轨迹(如挥手、滑动)实现操作(如切换画面、调节音量)。
- 植物生长监测:利用红外传感器检测植物叶片的红外反射率,判断植物水分含量(叶片缺水时红外反射率升高),联动智能浇水系统补水。
- 成本低:红外发射 / 接收模块(如 LED、光电二极管)价格低廉,适合大规模应用。
- 功耗低:红外通信和传感的能耗极低,可通过电池供电(如人体感应器续航可达 1-2 年)。
- 抗干扰性强:红外信号为定向传播,且波长独特,不易受无线电波(如 Wi-Fi、蓝牙)干扰。
- 视距依赖:红外信号无法穿透墙体、家具等障碍物,传统应用需 “直线对准”(可通过转发器缓解)。
- 传输距离短:有效通信距离通常在 10 米以内(受发射功率限制),不适合长距离控制。
红外线作为智能家居中的 “基础技术”,通过通信与传感双重能力,实现了设备控制、自动化联动、安防监测等核心功能。尽管存在视距限制,但其低成本、低功耗的特性使其与蓝牙、Wi-Fi 等技术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了便捷、高效的智能家居生态。